美國消費者信心在 4 月出現明顯惡化,並伴隨對長期通膨的預期急劇上升。密西根大學周五 (25 日) 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儘管整體經濟仍維持成長,但高關稅政策與通膨陰影令美國家庭對未來展望感到憂心忡忡,信心指數降至歷史低位之一,通膨預期更觸及 1991 年以來新高。
具體來看,密大 4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降至 52.2,低於 3 月的 57,儘管優於 4 月初值的 50.8 與市場預估的 50.8,但仍是自 1970 年代末以來的第四低紀錄。預期指數下滑更為劇烈,自上月的 58.7 暴跌至 47.3,創下 2022 年以來新低,也是自 2021 年以來最劇烈的單月跌幅。
調查同期,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中國貨品徵收高達 145% 關稅,並對數十個貿易夥伴的新增關稅實施 90 天暫緩期,市場普遍憂慮新一波關稅恐再次推升物價。
根據調查結果,美國消費者預期未來一年物價將上漲 6.5%,略低於初值的 6.7%,但仍為自 1981 年以來最高水準。更令人關注的是,5 至 10 年期的長期通膨預期升至 4.4%,為 1991 年以來新高,顯示通膨擔憂已超越短期波動,進一步嵌入民眾長期預期中。
密大調查主管 Joanne Hsu 表示:「勞動市場展望依然黯淡,更令人擔憂的是,消費者預期未來一年個人所得成長減弱。在缺乏穩定收入成長支撐下,消費動能難以維持。」
根據數據,約六成受訪者主動提及關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消費者對整體經濟、股票市場、購屋條件與家庭財務狀況的評價皆明顯惡化。約三分之二的民眾預期實質所得將下滑,近半數預期失業率將攀升。
調查也揭示嚴重的「通膨預期分裂現象」。根據延伸分析,民主黨支持者平均預估未來一年通膨高達 8.0%,幾乎是共和黨支持者預估 (僅 0.4%) 的 20 倍。這種黨派差異被高盛與其他分析機構視為密大調查偏離現實的潛在原因之一。
高盛在先前分析中指出,密大指數通膨預期升高的背後,與三項結構性因素有關:通膨預期極度政治化;調查樣本中民主黨支持者比例明顯偏高;調查改為線上問卷後,回答更極端。
這三項因素合計使短期通膨預期自 2024 年第 4 季以來被高估約 1.3 個百分點,長期通膨預期則被高估 0.5 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企業領袖也同步發出警訊。寶僑 (PG.US) 執行長詹慕仁 (Jon Moeller) 本周表示,現行與預計中的關稅可能使公司年度成本增加 10 億至 15 億美元,並預告將進一步調漲產品售價。
詹慕仁在接受 CNBC 訪問時直言:「關稅本質上就是具通膨性質的政策。」
目前聯準會 (Fed) 對密大調查保持保留態度。主席鮑爾曾在公開場合中淡化該數據的參考價值,認為其通膨預期具「政黨偏見」,應與市場定價與其他調查共同觀察。
儘管如此,密大數據仍是市場與政策機構參考的長期民意指標,這次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家庭已對未來經濟表現出高度不安,恐對第二季消費支出構成壓力。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