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最強烈的人工智慧 (AI) 狂熱並受到關稅焦慮的打擊之後,走勢低迷的大型科技公司公布業績時,投資人應該關注什麼?
即使 2025 年至今情況艱難,但科技股估值仍然很高,這些企業巨頭仍然賺進大量資金,並保持防禦性角色,即使它們的業務深深捲入關稅談判。
展望始終很重要,因為股價取決於未來收益。但當投資人考慮新稅將如何影響大型科技公司的獲利時,本季的前瞻性財測將具有特殊重要性。由於它們在標普 500 指數中佔據著巨大地位,所以這並不是關於「七巨頭」的事情;而是關於整個股票市場的。
如果貿易新聞代表了一切,那麼即使是強勁的獲利也可能沒有多大意義。但未來幾季經濟將更加疲軟的預測可能是暗示將帶來新的風險;由於政策存在如此多的不確定性,謎團還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但科技業在疫情期間的表現或許能讓我們大致預測未來的狀況。
顯然,這次人為製造的危機並不相同,新冠疫情時代的供給衝擊與川普第二次貿易戰中展開的供給衝擊存在諸多差異。
對科技巨頭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當前市場動盪的性質不會突然催生出有利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和數位通訊平台的「居家經濟」。人們確實在爭相購買某些東西,像是汽車和 iPhone;但瘋狂搶在關稅之前的經濟狀況與公共衛生危機初期相比有所不同。
然而,即使沒有疫情帶來的獨特影響,大型科技公司仍然像以前一樣擁有優勢:「大」就是護城河。
疫情的深遠影響之一是大企業的整合。大型科技公司可以再次利用其規模優勢,依靠龐大的現金部位、全球供應鏈和多元化經運來度過關稅的最初衝擊以及白宮敲定貿易協議後的一段不確定時期。
當然,在外國政府爭鬥中,宣稱擁有全球影響力可能是一種負擔。但它也可以作為一種對沖。蘋果公司 (AAPL.US) 是「大型科技公司現在有麻煩了」的典型代表,該公司一直在從印度向美國運送 iPhone,以規避中國商品的關稅。與此同時,白宮正在尋求加強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
蘋果還希望保留其臨時關稅豁免權,這是作為一家擁有類似於國家元首的執行長的美國知名公司另一個好處。
定於本周發布財報的企業管理團隊可能會效仿谷歌 (GOOGL.US) 的作法,對關稅的潛在影響隻字未提。當貿易協議、豁免和延期仍在討論中時,為什麼要冒險讓投資人失望呢?畢竟這種珍貴的確定性幾乎看起來像是預先遭受你無法控制的事情。
這家搜尋巨頭不僅實現了所有當季目標,而且還進行了大規模股票回購並增加了股利。
關稅動盪為投資人提供了遠離大型科技公司的新理由。但即使這些個股的前景黯淡,可以肯定的是,投資人在擁有它們的情況下仍然比沒有它們的情況下獲利更多。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