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周五 (9 日) 報導,美國與中國即將於本周末在瑞士展開高層貿易會談,被視為兩國經貿關係「破冰」的重要契機。這場會議將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 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銜出席。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儘管不太可能一次性達成全面協議,但部分關稅調降以及稀土出口管制問題有望成為談判突破口。
雙方立場強硬 尋求「有限降溫」空間
美國總統川普稍早在 Truth Social 發文表示,「對中國徵收 80% 關稅看起來合理」,但同時透露美方有意為談判鋪路,適度調降關稅。市場普遍預期,美方可能將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率,從目前的 107% 下調至 45% 至 50% 之間,仍高於川普首任期平均約 10.9% 的水準。
中國則展現強硬態度,中國商務部明確要求美方必須取消所有單邊關稅,並強調「不會為達成協議而犧牲原則」。同時,中國釋出強烈訊號加大對戰略性稀土礦物的出口管制,對談判施加壓力。
稀土出口與美債持有 成中國關鍵籌碼
在談判前夕,中國商務部啟動針對鎵、鍺、銻、鎢及重稀土等關鍵戰略金屬的「特別行動」,加強出口管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此舉意在提醒美方,若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有能力限制美國在半導體、國防和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原材料供應。
此外,中國龐大的美國國債持有量也是潛在的談判籌碼。目前中國持有近 8,00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擔憂若北京進一步減持,將對金融市場穩定性帶來衝擊。然而,分析認為中國若大規模拋售美債,也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反而削弱出口競爭力,因此相關動作將審慎調控。
部分關稅調降或有望達成 綜合協議恐遙遙無期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 (Robin Xing) 預估,美國可能於今年底前將對中平均關稅率逐步降至 45%;《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資深經濟學家徐天辰 (Tianchen Xu) 也認為,短期內雙方有望互相降低關稅平均水準至約 50%。
不過,全面性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仍低。分析指出,雙方目前對於產業政策、科技管制及國安議題仍存重大歧見,難以短期內複製類似川普首任期的「第一階段協議」。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