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與美國進行關稅休戰談判中所展現的強硬立場,使一些國家相信,它們需要在與川普政府的貿易談判中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一週前達成的暫停協議,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注定漫長而艱難的談判奠定了基礎。如果將過去的關稅計入在瑞士日內瓦達成的 30% 的稅率中,中國仍將面臨接近 50% 的美國平均進口稅。
然而,川普願意大幅削減先前對中國徵收的 145% 關稅,這令從南韓到歐盟的各國政府感到意外,因為到目前為止,這些政府都堅持美國的要求,進行談判,而不是對其關稅進行報復。
在中國強硬的談判策略為其贏得有利的(儘管是暫時的)協議之後,採取更外交和更迅速方式的國家開始質疑這是否是正確的道路。
原美國貿易官員、現為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奧爾森(Stephen Olson)說:「這改變了談判的動態,很多國家觀察日內瓦談判的結果,並得到結論,認為川普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度強硬的手段。」
目前加徵關稅暫時維持在 10%,若在 90 天的緩衝期於 7 月結束前未能簽署協議或獲得延期,更高的特定稅率將會生效。
雖然官員們不願公開表現出態度強硬的跡象,但有跡象顯示,尤其是來自較大國家的訊號,他們已意識到自己掌握的籌碼比先前預期的還多,因此能夠承擔放慢談判進度的代價。
川普本人上週表示,在 90 天寬限期過半之際,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大約 150 個尋求協議的國家達成交易。因此,美國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兩到三週內單方面實施較高的關稅稅率。
BCA Research 的 GeoMacro 首席策略師 Marko Papic 表示:“許多國家可能會向中國學習,與川普總統談判的正確方式是立場堅定、保持冷靜,迫使他屈服。
日本寧可花時間 也不做重大讓步
日本貿易官員預定本週前往華盛頓訪問。日本貿易大臣武藤容治上週缺席了在鄰近的南韓舉行的區域會議,而該會議由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 · 格里爾出席。
負責日本關稅特別小組的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本月稍早表示,希望能在 6 月與美國達成協議,但最近的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協議更可能在 7 月、參議院選舉前達成。
東京的決策者們或許開始認為,與其為了迅速結束談判而做出重大讓步,不如花更多時間來處理。
Natixis 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莉西亞 · 賈西亞 · 赫雷羅表示,排隊的每個人都在想:「那我一直排隊是為了什麼?」
他直言,「這項協議讓中國插隊,且對美國也沒有明顯的好處,對其他正在觀察的國家來說是雙重打擊。」
歐盟質疑談判結果 未完全改變情勢
彭博引述了解歐盟討論情況的人士報導,布魯塞爾官員認為,美中關稅聲明將保留高額關稅,並在多個方面進行限制。
知情人士表示,美國在談判中取得的進展微乎其微,而且在為期 90 天的緩期談判期間,雙方也沒有達成明確的最終協議,這表明川普繼續加大對北京的壓力的意願十分有限。
歐洲執行委員會的首席經濟官員認為,「貿易格局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且目前為止達成的協議尚未完全解決當前的情勢。」他指的是中美關稅休戰以及幾天前公布的英美協議框架。
拉丁美洲紛紛出訪中國
在拉丁美洲,開發中國家一方面希望保有中國的投資,同時也維持對美國市場的出口機會,面對中美兩大強權對峙,各國領導人正努力在其中謹慎拿捏平衡。
巴西總統魯拉先前曾表示,談判應先於報復。他於週三淡化了外界對深化與中國關係可能引發美方負面反應的擔憂。這是在他對北京進行國是訪問,並簽署了超過 30 項協議之後的表態。
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上周也在北京簽署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促進哥倫比亞的貿易和投資,儘管哥倫比亞最高外交官強調美國仍然是哥倫比亞的主要盟友。
降低美經濟依賴度 拳頭才夠硬
美中協議也可能向各國表明,川普政府無法免受關稅造成的美國經濟逆風的壓力。
野村控股全球市場研究主管 Robert Subbaraman 表示,美國所承受的經濟痛苦來得更快且更全面,這項協議可被視為川普政府對此現實的認可。
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 Bert Hofman 表示,只有經濟實力雄厚、對美國貿易依賴程度有限的國家才有可能採取行動。
他強調:「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對美國採取強硬態度是相當危險的。」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加拿大。牛津經濟研究院上週表示,加拿大已實際上暫停對美國商品徵收幾乎所有關稅。然而,加拿大財政部長弗朗索瓦 - 菲利普 · 尚潘在週末提出反駁,表示政府仍對數千億美元的美國商品維持 25% 的報復性關稅。
他在週六的社群媒體貼文中表示,加拿大在三月實施的反制關稅中有 70% 仍然有效。他指出,政府「出於公共健康與安全考量,暫時且公開地暫停了某些項目的關稅」。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