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計畫在任期結束前打造一套耗資 1750 億美元的「金穹」(Golden Dome)飛彈防禦系統,目標是攔截來自全球的飛彈威脅。儘管構想宏大,軍事專家認為此計畫短期內難以實現,技術、預算與產能問題皆是重大挑戰。
「金穹」系統整合地面與太空飛彈防禦技術,非常複雜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雖然部分地面攔截技術與衛星偵測系統已存在,但現有數量有限,新興太空攔截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尚未成熟,成為「金穹」的一大阻礙。
「金穹」將結合地面飛彈發射裝置、軌道感測衛星網路,以及可在飛彈升空初期進行攔截的太空衛星。
美國國防部長彼得 · 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強調,所有系統必須「無縫整合」,並已指定專責主管負責該計劃,顯示「金穹」技術整合的複雜性。
軌道衛星需求龐大,發展成本與時程雙重考驗
軍事分析師指出,為建立有效的全球飛彈防禦網,「金穹」系統可能需部署數千顆衛星。這將面臨開發成本高昂與部署時程過長的問題,尤其在電子反制與誘餌辨識技術仍不成熟的情況下。
目前美國已擁有多顆公開與機密衛星能偵測火箭發射,但系統分散且缺乏統一指揮體系。
洛克希德馬丁 (LMT.US) 、雷神科技 (RTX.US) 等傳統軍火企業,與 SpaceX、帕蘭提爾科技 (PLTR.US) 、Anduril 等新創科技公司均將參與「金穹」計畫。
五角大廈正評估與這些公司合作的提案,預期 SpaceX 將負責衛星發射,並可能利用其實驗性重型火箭「星艦」(Starship)完成任務。
供應鏈與產能瓶頸阻礙地面防禦系統擴張
「金穹」計畫的另一挑戰是地面飛彈系統的產能瓶頸。
由於烏克蘭與中東衝突導致全球飛彈需求暴增,包括愛國者三型(PAC-3)與終端高空防禦系統(THAAD)在內的防禦系統產能嚴重不足。
即使企業加班加點生產,交貨仍需 2 至 3 年。再加上人力短缺、供應鏈斷裂、零件複雜度高等問題,使得短期擴產難以實現。
美國飛彈防禦預算爭議擴大,金穹計畫恐成數兆美元開銷
川普宣稱「金穹」預算為 1750 億美元,但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指出,若計入長期維運與火箭發射費用,總支出可能高達 8310 億美元,甚至突破數兆美元。
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已通過 250 億美元初期撥款,但白宮尚未說明具體資金用途。五角大廈則表示,已與預算管理局合作,將於 2026 財政年度制定詳細預算。
根據過往經驗,美國在關島建造小型飛彈防禦系統的成本也曾突破 80 億美元,顯示類似計畫常常出現嚴重預算超支。
國會對金穹意見分歧,軍備控制與國防產業成焦點
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 Ed Markey 強烈反對金穹計畫,批評其為「經濟上毀滅性」的軍事擴張,並稱這是對國防承包商的「鍍金贈品」。他呼籲政府應將重點放在軍備控制與外交手段。
相對地,共和黨參議員如 Kevin Cramer 則支持此構想,認為美國已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只需整合資源,即可大幅降低成本。他表示:「目前的預算比大多數人原先預期的低很多。」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