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學人》分析,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阿拉斯加的會晤,對普丁而言是一次淨勝,卻將烏克蘭與歐洲推向了更危險的境地。
此次峰會不僅未能為俄烏衝突帶來停火,反而加劇了外界對川普可能在即將到來的白宮會晤中,強迫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接受一份偏向俄羅斯的「最終方案」的擔憂。
阿拉斯加峰會前,川普曾傳聞致電挪威財長,探討若能促成烏克蘭和平,是否該獲諾貝爾獎。然而,峰會結果卻是普丁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紅地毯待遇,並得以宣揚「俄羅斯不再被孤立」,儘管他同時在戰場上加大了攻勢。
然而,作為回報,普丁未做出任何讓步,沒有停火,沒有路線圖,甚至連象徵性的姿態都欠奉。此次三小時會談的具體內容,外界知之甚少,更讓這場被川普包裝為「終結殺戮」的會面顯得尷尬。
川普態度丕變 烏克蘭面臨強大壓力
《經濟學人》指出,對烏克蘭與歐洲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澤倫斯基已同意於本週一(18 日)赴華盛頓與川普會晤。
從阿拉斯加返回後,川普強調這場會面,並聲稱「結束俄烏這場戰爭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達成一份和平協議」。
然而,這與他八月初對普丁持續攻勢的強烈譴責,以及威脅對印度、土耳其等「俄羅斯經濟推手」實施大規模次級制裁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阿拉斯加,制裁一詞甚至未被提及,川普更表示制裁「至少目前」不在議程上,並積極談論與俄羅斯「重啟經貿往來」。
澤倫斯基再度赴美 面臨巨大壓力
澤倫斯基上一次在二月造訪橢圓形辦公室時,曾被川普嘲諷為「手裡毫無牌可打」並被「趕出大樓」。如今,他再次入座,勢必面臨巨大壓力。
川普一貫認為烏克蘭處於弱勢,應與俄羅斯達成協議。他期望與普丁達成一項「大交易」,不僅結束戰爭,更重塑歐洲安全格局,範圍涵蓋能源與北極事務。
普丁在阿拉斯加的記者會上已清晰表明意圖:他強調必須先處理衝突的「根源」,即俄羅斯否定烏克蘭作為獨立國家自主行動的能力。
然而,俄羅斯提出了一系列訴求,包括承認其對烏克蘭領土的吞併、限制烏克蘭武裝力量、阻止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甚至歐盟,並希望澤倫斯基下台、烏克蘭政局動盪。
《經濟學人》擔憂,川普願意接受普丁多少「心願清單」尚不得而知,但他談及與普丁會談「取得了很大進展」的語氣,頗為不祥。
《經濟學人》不排除澤倫斯基此次將面臨一份川普與普丁已「拍板」的「現成方案」的可能性。若真如此,他必須在堅守立場的同時,避免再次激怒川普,這將極其艱難。
無論從政治還是國內法理角度,澤倫斯基都無法承認俄羅斯對已佔領烏克蘭領土的吞併,更不可能割讓額外土地。若川普強逼他就範,後果很可能又是一場爆炸性的衝突。
歐洲發聲反制 團結捍衛烏克蘭主權
這正是歐洲扮演關鍵角色的時刻。阿拉斯加峰會後,川普與歐洲領導人及澤倫斯基進行了一小時通話,期間歐洲方面強調,涉及領土的決定必須由烏克蘭自行作出,同時烏克蘭應獲得持續的武器供應與安全保障。
歐洲領導人隨後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在實現公正而持久的和平之前,將繼續強化制裁與更廣泛的經濟措施,以壓迫俄羅斯的戰爭經濟。烏克蘭可以信賴我們堅定不移的聲援,我們將共同致力於一份能夠維護烏克蘭與歐洲重大安全利益的和平。」
《經濟學人》認為,有跡象表明川普會傾聽英國首相施凱爾、德國總理梅爾茨、法國總統馬克宏與芬蘭總統斯圖布等人的意見;因此,未來幾天他們能否有效發聲,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川普,避免其向烏克蘭強加一份糟糕的協議。
《經濟學人》也強調,歐洲若能在行動和支出上做得更多,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川普及其副總統范斯認為,支援烏克蘭應主要由歐洲承擔,這有其道理。
儘管近期歐洲提供的軍事援助已超越美國,但歐洲仍可透過提供資金購買美國武器、建立自身軍火生產能力以及協助烏克蘭完善其軍工體系來做得更多。
這在任何情況下都非常重要,也能傳遞一個明確訊號:即使澤倫斯基與歐洲最終拒絕川普與普丁達成的協議,而美國隨後完全放棄支援,烏克蘭仍有能力繼續戰鬥。
川普要最終和平,但衝突或延續
在阿拉斯加之行後,川普暗示他想要的不是「過渡性停火」,而是能「撐得住」的最終和平。然而,《經濟學人》認為,無論未來幾天是否達成協議,衝突都將延續。
對普丁而言,這場戰爭已成為其國內政治控制的工具,儘管付出了沉重的人命與經濟代價,但也為維繫高壓統治提供了藉口。
除了擴張俄羅斯領土,普丁還希望分裂西方同盟、削弱歐洲。最大的危險在於,川普可能對克里姆林宮的議程視而不見,甚至不以為意。
本週一的會談或許會出現突破,但《經濟學人》呼籲歐洲與烏克蘭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並明確表示他們已準備好迎接這場考驗。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