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周三 (3 日) 報導,中國正積極透過民間企業與大學推動軍事人工智慧 (AI) 應用,顯示「軍民融合」政策在 AI 領域已開始結出成果。新研究發現,解放軍近年來系統性拉攏數百家供應商,包括民營公司與高等院校,協助開發無人機、演算系統與自動化作戰平台,可能為中國軍事現代化帶來優勢。
大學與民企快速切入軍事 AI
去年 1 月,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發表論文,展示 AI 如何在海戰中自動部署武器系統,形成可隨戰場變化即時調整的「殺傷網」(Kill Web)。僅 6 天後,該校即獲解放軍合約,將理論落實為實際系統。這是自 2023 年以來,上海交大第 7 份與 AI 軍事相關的公開合約,之後一年內又新增 7 份。
除了「海上殺傷網」專案,交大還承接協助追蹤高速目標、生成水下載具設計,以及提升無人機群對電波頻率變化的敏感度等任務。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解放軍積極利用大學專長,彌補軍方自身在前沿技術上的不足。
交大研究團隊在模擬測試中指出,在「高強度場景」下,面對 31 個敵方目標,AI 系統能在平均 2.26 秒內生成多組殺傷網方案,並可自動執行其判斷為最優的選項。
數據揭露:八成合約由民間拿下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 (CSET) 最新研究顯示,2023 至 2024 年間,解放軍公布近 3,000 份 AI 相關合約,其中超過 300 家供應商多次得標,且 85% 以上並非傳統軍工體系,而是民營企業與普通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多數成立於 2010 年之後,包含 AI 語音識別公司科大訊飛 (iFlytek) 的分支「訊飛數位」(iFlytek Digital),該公司因與國家監控計畫相關在 2019 年遭美國列入黑名單,但分拆後的子公司不在制裁範圍內,迄今已簽下 20 份以數據處理為主的合約。另一家四川騰盾創新科技則以「雙尾蠍」(TB-001)大型無人機聞名,近年曾出現在沖繩與台灣周邊空域,也獲得多份租賃與測試合約。
解放軍近期還在北京閱兵式中展示資訊作戰與無人作戰單位,包括空中攻擊無人機、無人艇與機器狗,場邊觀禮的還有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這些畫面凸顯 AI 技術已成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門面工程。
澳洲分析師周安瀾 (Alex Joske) 補充指出,「解放軍並非走在尖端,但已大幅降低大學參與國防的門檻,讓民間力量能快速投入軍事 AI。」
美國進退兩難的戰略選擇
專家指出,中國允許部分敏感軍事項目公開招標,降低了民間機構進入門檻,讓 AI 快速滲透至國防領域。相比之下,美國與其他國家對敏感技術的合作限制較多,未必能達到同樣的整合效果。
CSET 研究員布瑞斯尼克 (Sam Bresnick) 認為,華府必須在擴大制裁與保留部分合作之間做出抉擇,「現在傾向使用制裁大棒,因為這最簡單。」但若制裁範圍持續擴大,勢必牽動更多中美產業鏈,增加地緣政治風險。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