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業內幕》周四 (16 日) 報導,儘管市場擔憂 AI 泡沫,高盛 (GS.US) 認為這波投資熱潮才剛起步。分析師指出,相較 AI 可能帶來的 20 兆美元經濟價值,目前投資規模僅占美國 GDP 不到 1%,遠低於過去科技革命的 2% 至 5%。
高盛分析師周三在報告中表示:「生成式 AI 承諾的巨大經濟價值,足以支撐當前對 AI 基礎設施的投資。只要企業預期今天的投資能在長期產生超額回報,整體 AI 投資水準就能維持。」
生產力提升遠超前期投入
該行分析師提出兩大理由:AI 應用已在部署領域帶來生產力提升,而要發揮這些效益需要大量運算能力。
高盛估計,AI 生產力創造的長期價值遠超前期成本。該行預測,AI 廣泛應用可為美國經濟增加 20 兆美元,其中約 8 兆美元將以資本收入形式流向企業。
我們基準估計顯示,在 AI 全面採用後,美國整體勞動生產力將提升 15%,預計這一目標將在 10 年內實現。
投資規模低於歷史科技革命
儘管在晶片、伺服器和資料中心的支出創下紀錄,高盛認為以過去科技革命標準來看,AI 投資仍屬適中。
該行估計,美國 AI 相關投資占 GDP 比重不到 1%,遠低於鐵路擴張、1920 年代電氣化浪潮,以及 1990 年代末網路泡沫時期的 2% 至 5%。
高盛分析師表示,他們「不太擔心 AI 資本支出的金額」。2025 年每年約 3,000 億美元的支出規模,考量技術的長期潛在回報,相當恰當。
砸最多錢的未必是贏家
不過高盛也坦承,對於投入最多資金的公司能否最終獲利,存在「合理擔憂」,尤其在硬體快速貶值的情況下。
他們以鐵路和電信業為例指出,「先行者」在基礎建設方面可能表現不佳。許多情況下,後進者在早期過度建設後,透過低價收購資產獲得更好回報。這種情況可能在 AI 時代重演。
分析師表示:「當前 AI 市場結構無法清楚顯示,今日的 AI 領導者是否會成為長期贏家。在技術快速變革時期,先發優勢較弱。」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企業用戶傾向同時使用多種 AI 模型而非單一生態系統,這可能削弱現有 AI 巨頭的優勢。
分析師補充,很難判斷何時投資 AI 的動力會消退,因為早期生產力提升和模型效能改善仍在鼓勵投資。「儘管投資最終應會放緩,但技術環境仍支持持續投資 AI。」
上周,摩根士丹利 (MS.US) 和高盛皆主張,考量獲利成長、現金流和利潤率後,AI 股票估值並不如批評者所稱那般高估。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