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經濟及策略研究全球主管Arend Kapteyn發表報告,估算美國新關稅價值約7,8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2.5%。該金額幾乎與4月2日提出的對等關稅金額完全一致,隨後這些關稅被暫停90天,且上周又增加了科技產品豁免。對中國不斷升級的關稅已完全抵銷了其他項目的關稅減免。
有趣的是,中國是科技產品豁免的主要受益者:在4,000億美元的豁免科技產品中,中國佔25%,但在美國減少的關稅收入中,中國佔81%,因為中國此前被徵收145%的關稅,而其他國家僅為10%。還需注意的是,由於汽車、鋼鐵和鋁的關稅稅率較低以及科技產品豁免,中國目前面臨的加權平均關稅為97%,而非145%。
報告稱,儘管總關稅金額與4月2日相比基本不變(有效關稅稅率為24%),但關稅結構向中國傾斜可能會大幅減少關稅收入。該行的經驗法則是,在關稅實施的第一年,需求下降幅度與關稅稅率相同(單位彈性)。這正是2018/2019年實際發生的情況,隨後這一「彈性」從1升至2(關稅收入進一步減少)。以目前對中國的關稅水平,貿易可能會基本停滯。儘管對美國進口部門的衝擊不變(相當於GDP的2.5%以關稅形式增加的稅收),但所有關稅收入佔GDP的比例從1.7%降至0.9%(儘管中國關稅佔總關稅的63%,但其關稅收入僅佔該數字的3%)。
該行過去兩周已三次修訂全球增長預測,但根據當前關稅方案,該行預計2025年全球增長將從2.9%放緩至2.5%,2026年進一步放緩20個基點(相對此前預測;全球增長將保持在2.5%附近)。全球GDP水平將比無關稅基準低2.5個百分點,折合約2.75萬億美元。
報告稱,談判很有可能導致最終降低關稅,屆時該行將再次調整預測,但也存在關稅進一步上調的風險,因為藥品和半導體關稅尚未宣布。目前,該行決定以關稅的全面影響(已列入聯邦公報並開始徵收的部分)作為基準,而不猜測美國政府下一步行動。
此外,瑞銀提及,美國增長增長較此前基線預測低1.5個百分點,2025年增長從2%下調至1.5%,2026年從1.8%下調至0.8%。由於該行預計進口將大幅下降(未來三年下降14%),而這對GDP核算具有正向貢獻,因此美國GDP很難轉為負值。該行預測的國內需求放緩幅度是GDP的兩倍(2025/2026年累計3個百分點),並預計在今年年底轉為負值(-0.4%)。最初,關稅向中國傾斜有助於小幅改善增長和通脹預測,因為對等關稅的降低允許更多替代關稅商品。但隨著對華關稅升級,大部分改善被逆轉。該行目前仍預計季度增長將在Q3/Q4轉為負值,就業將在年底前後下滑。(da/u)
AASTOCKS新聞